学院:“挑战杯”又添国赛金奖背后的故事
10月29日至11月2日,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在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举行。软件与物联网工程学院项目“得芯应手”(指导老师:谢亮、匡琳、谭亮、高彪、王昊)获得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该项目由软件与物联网工程学院学子刘峻竹担任项目负责人,团队成员有刘铭政、陈冰冰、董超奇、罗亦韬、梁城、杨哲凯、段丁菡、黄磊、舒佑宸、张颖、汪宏佳、邹龙强、刘鑫瑗、张润豪,项目及成员全部来自于谢亮老师创办的校级社团--“芯创客”。
在这个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奥林匹克”盛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上全国大学生三大综合性赛事之一的盛大舞台上,他们究竟是怎样脱颖而出,大放异彩的呢?金奖背后,团队成员走过一条怎样的艰辛之路?敢想敢为的学子、率先垂范的教师以及温暖周到的软件与物联网工程学院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回答。
领奖顺序:第一组10号;领奖人:刘峻竹,后排右9
科技赋能助残梦:心怀家国,缘起于此
是缘何开启“得芯应手”项目的呢?去年,偶然得知金融学院的刘铭政同学高中时发生车祸,导致左侧身体瘫痪,高昂的费用和有限的医疗资源让他的恢复之路充满挑战。团队痛心于这位同学的遭遇,并了解到社会上有千千万万的残疾群体深陷相同困境。于是团队决心将自己的所学所知应用到医疗领域,研发一款手部康复机器人,让更多的残疾人共享美好生活……一个源自爱心的科技助残梦由此展开。谢亮老师介绍,“得芯应手”作品其实是团队成员进行了多项新技术研发、现有技术的改进和不同技术的融合应用,制作出的一款手部康复机器人。手功能障碍患者虽然无法进行目标动作,但会在大脑里形成一个运动想象的意图,传递到手臂,形成肌电信号,该产品通过采集运动意图并分析处理来确定患者想做的动作,由此驱动执行装置。
软件与物联网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匡琳和谢亮老师带队参加“三大赛”
中国教育电视台报道软件与物联网工程学院学科竞赛团队
在获得本届“挑战杯”国赛金奖荣誉之前,团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竞赛经验。十几年来,“芯创客”团队及其前身代表我校斩获三大赛全国特等奖、全国金奖等荣誉80余项。其中《多功能手语翻译手套》《基于深度学习的多传感融合手势识别与控制系统》《用芯点亮,让AI帮盲》等作品均为残疾人研发,团队成员始终心怀家国,把弱势群体放在心上,用科技让爱无“碍”,点亮了残障人士生活新希望。这充分体现了软件与物联网工程学院学子的责任与担当,彰显了硬核科技的力量与温暖。
不畏浮云遮望眼:既然决定挑战,便攀最高的山
征途开始,困难随之而来。“意图识别一直是前沿难题,现有的识别动作有限,难以准确识别患者运动意图。”团队负责人刘峻竹表示。为了提高识别患者运动意图的精确度,负责人给成员都安排了“指标任务”,他们经过多次解释请求,终于收集到了100名同学的测试样本,但仍然存在识别度不够高、响应慢的问题,难以满足项目的需求。低谷时刻,谢老师就像团队的“定海神针”,他及时发现关键问题,指引团队成员冲出迷雾。代码敲了又改,电路图不停地修改焊接,终于建立了一套原创的准确度和实施性更高的算法,实现了项目进程的重大突破。
团队成员焊接电路
团队成员回忆道:“有时候,我们会为了一个问题,讨论几个小时,只为展示出更好的效果。我甚至在走路、吃饭、睡觉时都会在想,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一年来的无数个瞬间,都深深印在了我心里,凌晨四点的实验室、清晨六点的校园、绞尽脑汁思考的脸庞、对老师熬到凌晨还在指导我们的感动、深夜吵醒学院楼管阿姨的愧疚、焊接电路板时屏气凝神、学习时间上的冲突……”
为测试手部康复机器人的具体效果,还需采集大量人群的肌电信号完善模型。团队成员在暑假正式开启调研之路,顶着如火骄阳,或遇倾盆大雨,在养老院、康复机构和医院,团队成员耐心解释来意,给手部患者试用产品并询问他们的使用感受。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让他们看到了残疾群体的困境与需求,当患者笑脸盈盈向他们反馈效果,坚定康复的信心时,成员们更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大现实意义。
硕果累累依赖于不断耕耘,枝繁叶茂离不开辛勤播撒。一份份调研反馈、一晚晚挑灯夜战,一次次推倒重来,数百次的修改打磨从没有阻碍这支团队前进的脚步。守得云开见月明,小小的助残梦在软件学子用科技智慧的擦拭下逐渐熠熠生辉,敢想敢为的“得芯应手”团队也在最闪耀的舞台绽放了夺目光彩。
团队成员调研走访
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力量,闪闪发光
“无数个热泪盈眶的瞬间,我们都一起走过。这一年的辛苦,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调研、数据分析、调整模型、写商业计划书、准备路演……这一年任务虽繁重,但团结的力量在此刻闪闪发光。遇到难题,他们最喜欢的就是聚到一起开会,用集体的智慧攻克难关。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团队的凝聚力和默契总能帮助他们找到解决之道。“仍记得杨哲凯同学在数据分析处理时,几乎通宵达旦,一遍遍调整模型,直到眼睛通红;也记得因为方案的不同,大家在实验室桌前围坐一圈争论不休,谁也不肯退让,争执间却依然带着对彼此的信任;多少个日夜,他们整日待在实验室,晚上也睡在实验室的桌下;多少次看到彼此的黑眼圈与憔悴的面容,大家相视一笑互相鼓励,继续投入研发……”一段来自团队成员的回忆,将从校赛到国赛,这一路大家齐肩并进、彼此陪伴的画面与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团队的力量化为战胜一切的法宝,从最初86页的商业计划书到最终189页的商业计划书,从第1份答辩问题到最后记录9个Excel表格的问题,从200MB的文件到最后接近10G的文件,从最初的校赛PPT到修改了近100次的国赛PPT,无论是五一、清明、中秋、国庆,实验室里永远都有大家的身影,无数次现场讨论与头脑风暴,无数次情绪崩溃又自己调整重拾信心……“得芯应手”团队用实践证明了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他们以江财校训中“毅”的品质和意志,走过了这段极其艰辛的旅程,收获了一次次质的飞跃。
谢亮老师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一路走来,谢老师的陪伴是我们最坚定的力量!”团队成员刘铭政说道。在这一年多的备赛过程中,谢亮老师陪学生熬过无数个深夜,总是能在关键时刻给予最专业、最精准的指导。无论是研发的注意事项、PPT的展示方式,还是答辩的语气等,他总是细致入微,与学生一同推敲细节,力求完美呈现。即便是节假日,谢亮老师也始终陪伴在学生身边,舍弃个人休息时间,留在学校为他们答疑解惑。正是因为谢亮老师严谨治学、关爱学生的师德师风,给学生心中种下了一颗求真务实的科创种子。
同时,学院党政也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从师资配备、课程建设、学生指导、经费支持等方面不断探索完善配套保障机制,全方位为项目打造提供服务。对于重点培育项目,“急项目之所急,想项目之所想”,及时配对强实力的指导教师,做好包括请销假、外联、宣传等学生项目团队服务工作,解决同学们的后顾之忧。
前期备赛阶段,学院邀请指导老师代表和往年大赛优秀队伍开展组织动员会和经验分享会,特别是邀请学院“金字招牌”——由谢亮老师指导的“芯创客”团队,会上详细指导介绍比赛赛程、评分规则、网评准备、计划书撰写等内容,通过朋辈指导交流传授经验,提高学生备赛能力。大赛组织过程中,学院常借助路演PPT汇报的环节了解项目进展情况,组成3-5人的评审专家对申报项目现场答辩,筛选重点培育项目,并强化一对一项目指导,从项目落地着手,培苗助长。
金奖背后,是学生团队的迎难而上,是指导老师的拨云揭雾,是软件学院的关怀备至,是一群人的铿锵赞歌。
青年志科创,热血铸新篇。在这场梦想与激情的碰撞中,“得芯应手”团队以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孜孜不倦的努力奋斗,一路披荆斩棘,突出重围,摘得国家金奖荣誉,书写了软件青年的华丽篇章。软件与物联网工程学院将再接再厉,为学校加快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流数字财经大学和服务江西标杆大学转型建设贡献软件力量。
(文图:软件与物联网工程学院 作者:邹璐、匡琳)
审核人:邹璐、陈菲、匡琳